LKY 只有原創內容的 Blog

今之能者,謂能轉貼,至於魯蛇,皆能轉貼。不原創,何以別乎?

在東京和大阪遊蕩時,處處可以見到英文、中文的指示,不少店家或旅遊諮詢台也都有服務周到的中國大陸人(例如Bikyou Lin),幫助我順利的購物、搭車、完成各種旅遊子目標,這種感覺雖然友善,但不真實。

到了郊區或傳統市場,中英文都不通,看到漢字的機會也變少,想吃一樣東西,不知道怎麼點?不知道裡面包什麼?日本人明知你聽不懂,還是硬要講日文講到他自己不耐煩,才來跟你比手畫腳。雖然日本人會直接把不耐煩秀在臉上,但是他們不曾拒絕服務。

看到其他客人點的菜,覺得好像不錯,我也想吃。
怎麼點?用手指著別人的食物嗎?好像很蠢。
想知道多少錢?指著別人的食物,再拿鈔票出來擺出疑惑的表情嗎?好像更蠢。
「 How much is it?」在喉嚨裡蠢蠢欲動,可是明知講了沒用,只能壓抑住。
想喝飲料看不出來有糖還是無糖?買了就知道。萬一太甜,只能喝幾口記住味道,自己腦補去糖的味覺,然後忍痛丟掉。

不論買咖啡請店員去冰、或是拉麵攤的冰水我自己去冰,都可以看到日本店員的眼中射出鄙視與不屑,令我驚嚇而不解。這些疑惑沒解開,就一直帶回國,回國後才知道,日本人覺得喝冷水不加冰塊不衛生,就像是在台灣生吃雞蛋那種fu。
像琦玉這種外國觀光客還不夠多的地方,日本人依舊維持他們的民族性。有一間武里的菓子店,東西看起來都很好吃,但是真的想買個幾樣,又看不出來數量、口味、保存期限等等,不管問什麼一樣硬是跟你回日文,因為店員只有一個白髮老婆婆。只能想辦法從眉目和舉手投足之間,盡可能找出我要的資訊。有時候對、有時候錯,反正命中了就是小確幸、猜錯了就是旅途中的驚喜。

搭夜行巴士不像鐵道車站,有大量動態和靜態的指示牌,可以看到哪一班車多久要開?
夜巴車站=露天停車場+兩張桌子+手持擴音器。除了專心聽擴音器,沒有其他能用視覺獲得發車資訊的管道,只好把「京都・梅田・心斎橋」用google翻成日文後再發音,然後不斷repeat跟著唸,想辦法記住那串聲音。

晚上10點多,在又冷又下雨的露天車站(其實只是個有廁所的停車場),揹著將近10kg的背包,仔細對比每一次廣播的音節。萬一錯過,不但已經刷卡的4000日圓車票會憑空消失,今晚也得在露宿東京街頭。一聽到「Kyōto Umeda shinsaibashi」趕快湊上前去,拿出全日文的電子車票和司機確認,看到司機點頭請我上車的時候,都快哭出來了。

在日本的最後一次正餐,是在關西機場的すき家(SuKiYa) 吃傳統日式早餐。想說日本納豆好像很特別,就點了鮭納豆朝食。套餐中有一顆帶殼蛋,我想說應該是水煮蛋吧,日本早餐還真是清淡,結果蛋殼一敲,挖勒~居然沒熟。
我拿去給店員看,雖然是在機場的店,但店員依然不會(或不願意)說英文,他只給我一臉「叫你吃就給我吃」的表情。我不死心又多問幾次,店員終於比出「把蛋和醬油配白飯吃」的動作,我才硬著頭皮吃看看,最後還是無法吃完這碗又冷又黏的飯。

回國後好多人問我「出去玩幹嘛那麼累?」「你去日本當乞丐喔」。
當你一路上吃好住好、搭很多日本人搭不起的新幹線、吃多數日本人平時吃不起的生魚片、都往華人多又有中文標示的地方走,你的記憶和體驗不會與日本人差異太大嗎?你所理解的日本,還會是日本人眼中的日本嗎?這樣真的是去觀光?還是坐飛機到另一個地方去當大爺呢?

本文最后更新于 天前,文中所描述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