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KY 只有原創內容的 Blog

今之能者,謂能轉貼,至於魯蛇,皆能轉貼。不原創,何以別乎?

為什麼物聯網落地困難、賣點稀少、有價值數據獲取困難,大多只能作為噱頭?談我的經驗

Lin, Kao-Yuan's Avatar 2020-12-10

  1. 1. 裝置電力短缺
  2. 2. 數據孤島

裝置電力短缺

物聯網裝置通常都是吃電池,很少有插電的機會。新硬件設計的時候,最大瓶頸是裝置的電力有限,但各部門都想在裝置上加入對自己有利的耗電項目。

行銷部門想放廣告、GIS 部門想裝 GPS、維運部門想寫入更多的 log、跟醫院合作的部門想裝運動感測器等等,這些需求都在爭搶極其有限的電力。給這些裝置充電,比給自己的手機半天一充還要困難。

為了裝更多的感測器,我連「用 DMA 節省 CPU 耗電」、「常態休眠,等感測器發出中斷再喚醒」這些很韌體技巧都提出來了,我還自己去查感測器的 datasheet 想辦法找出耗電量比較少的型號。

數據孤島

這個問題已經在網上被介紹過很多次,就不詳述。數據孤島有企業與企業之間的、也有部門與部門之間的,沒有統一的標準、沒有流通的數據,也會降低的數據的價值。一但被認定數據的價值不夠,在上一點「裝置電力短缺」就會被否決安裝感測器的需求。

通常數據價值已經被管理層看到的時候,都是別家企業已經拿數據做出應用、講出故事的時候,這時候想在營運中的系統加上感測器已經來不及,就算裝了,應用場域的機會與話語權,也早已經被先行的企業拿下。

上圖是我參與過初期規劃階段的產品,我離職時:

  • 參考了很多中國大陸共享單車的方案,呼聲最高是類似現在中國大陸實行的虛擬停車柱/停車區,最後不知道為什麼沒採用,但不論開發商或當局政府都採取很保守的態度,很多先進的提案都沒實施,估計是被「單車墳場」的文章嚇到了。

  • 當時落地營運的還只有 1.0,1.0 上沒有任何感測器或長距離通訊裝置,只有一組向停車柱回報車 ID,類似 NFC 的線圈。

  • 2.0 版連塗裝都是我離職多年後才在路上看到,也不知道當年提案的感測器到底裝了哪些…

本文最后更新于 天前,文中所描述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